您好,请 [登录]
行运查询
爱情相关
其他工具

大暑节气的风俗你知道多少

网络转载 2020/05/20

  大暑节气正值"三伏天"里的"中伏"前后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,气温最高,农作物生长最快。那大暑节气的风俗你知道多少?

 

图片来源:摄图网

 

  1、送大暑船

  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,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时段。大暑送“大暑船”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。“大暑船”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,船内载各种祭品。活动开始后,多名渔民轮流抬着“大暑船”在街道上行进,鼓号喧天,鞭炮齐鸣,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。“大暑船”最终被运送至码头,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。随后,这艘“大暑船”被渔船拉出渔港,然后在大海上点燃,任其沉浮,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,生活安康。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,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,姜汁调蛋“补人”,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,谓能补阳。

 

  2、过大暑

  在大暑节那天,莆田人家有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的习俗,叫做“过大暑”。在大暑节那天,亲友之间,常以荔枝、羊肉为互赠的礼品。

 

  3、烧伏香

  烧伏香接近于中医的灸,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,可冶多种顽疾。还有一说百姓在伏天烧香祈福,祈求风调雨顺,百谷丰登。

 

  4、饮伏茶

  从古至今,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,伏茶,顾名思义,是三伏天喝的茶,这种由金银花、夏枯草、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,有清凉祛暑的作用。

 

  5、晒伏姜

  三伏天时,人们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,与红糖搅拌在一起,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,于太阳下晾晒。

 

  6、竹筒冷面

  大暑节气日本人会在社区里架起了长长的竹筒,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中过水冷却,供大家品尝。据说吃过这种竹筒冷面后夏天不会中暑。

 

  7、斗蟋蟀

 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,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。

 

  8、吃仙草

 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“吃仙草”的习俗。仙草又名凉粉草、仙人草,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,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。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,被誉为“仙草”。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,广东一带叫凉粉,是一种消暑的甜品。

 

  9、吃凤梨

  大暑期间,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,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。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“旺来”相同,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、生意兴隆的象征 。

 

  10、喝暑羊

 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“喝暑羊”(即喝羊肉汤)的习俗。在枣庄市,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“喝暑羊”。

 

  11、吃荔枝

 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的习俗,叫做“过大暑”。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,富有营养价值,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。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,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。这一时刻吃荔枝,最惬意、最滋补。

 

  12、吃米糟

 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还有吃米糟的习俗。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,透熟成糟;到大暑那天,把它划成一块块,加些红糖煮食,据说可以“大补元气”。

 

  13、吃童子鸡

  湘中、湘北有“大暑吃童子鸡”的进补方法。童子鸡指的是不会打鸣,饲养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到1~1.5斤,还未配育过的小公鸡。

 

  和老鸡比起来,它们熬的汤没那么油腻,蛋白质也更易被人们吸收,据说其体内的生长激素对成长期的孩子有很好的补益作用。

 

  14、暑月游船

  大暑时期,古人绝不是独守在家里,做“宅男”“宅女”,相反,倒把这样的酷暑时节当节日来过。“暑月游船”是当时的民俗之一。旧时每至六月,士女云集。

 

  15、吃面条

  大暑到,临沂城乡就有大暑“喝暑羊”(即喝羊肉汤)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,杀上一只羊,做上一锅凉面条,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,吃面条,热热闹闹过大暑。

 

  16、煎青草豆腐

  大暑节气来临,浙江温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习俗。青草豆腐指的是将仙草、甘草、夏枯草与菊花、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,冷却后食之,清凉解毒,生津止渴。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。

 

  17、送瘟神

  三伏暑天,赤日炎炎,也是瘟疫疾病的爆发期。过去人们在河船上要举行祭祈活动,将船划到很远很远的地方,以示送走瘟神,百病无踪。

 

>>大暑是几月几日?大暑节气的寓意

>>大暑是什么季节,大暑节气的特点

>>大暑节气的由来和故事

>>大暑节气养生吃什么对身体好

>>大暑节气要如何进行养生

 

END
平台所有产品拒绝向未成年提供服务,仅对规划未来提供参考与建议。
登录 | 电脑版 | 回首页 | 关于我们
Copyright(C)2024 紫微黄历网 版权所有